有两种方法可用于制造某种以抗拉强度为重要特征的产品,根据以往资料得知:第一种方法生产出产品抗拉强度的标准差为8Kg,第二种方法的标准差为10Kg。从两种方法生产的产品中各抽一个随机样本,样本容量分别为=32,=40,测得=50Kg,=44Kg,问这两种方法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平均抗拉强度是否有显著差别?(=005)
某垄断者生产同质产品,在实行差别价格的两个市场上出售,产品的总成本函数为:TC=Q3/3–30Q2+1000Q;市场1的反需求函数P1=1100–13q1,在市场2的线性需求曲线上,当价格为均衡价格时的弹性为3,垄断者达到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为48。试求垄断者的利润。
某垄断者生产同质产品,在实行差别价格的两个市场上出售,总成本函数为:TC=0.1Q3-9Q2+330Q+3700。市场1的需求函数为P1=300-1.5q1,市场2的需求函数为q2=aP2-2。垄断者达到利润极大时在市场1上的均衡价格为240,他的纯利润总共为多少。
DIC公司的收购战略日本油墨化学隔夜公司(即DIC)自创业以来,以国际眼光从事经营,历经三代领导,继承了“世界无国界”的经营哲学。他们提出了主要产品——印刷油墨要控制世界市场30%的远大目标,并不断向这个目标迈进。DIC打入发达国家的时候,已经考虑到收购已建成的当地优秀企业,效果最佳,风险最小。该公司于1979年以7200万美元(当时约合140亿日元)收购了美国PNM公司,这个金额的规模大体相当于当时DIC一年中设备的投资额。PM公司在胶印PS版生产技术和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能力方面,特别出色。DIC断定,如果由自己来开发这些技术并使之企业化,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和200亿日元的投资。DIC充分估价了这种出色的技术,围绕收购PM公司,DIC与法国头号化学纤维厂家LP公司之间,展开了国际性的股份公司公开收购大战。股份公开收购大战之初,PM公司的股票市场价格为每股13美元,后来涨到原来的2倍左右,最后被DIC公司以每股26美元买下。因此,有人认为买贵了。然而PM公司除了拥有出色的技术能力外,还是一个在美国有3个工厂,在英国和德国各有1个工厂的跨国企业。DIC公司因此得到了5个在发达国家的生产厂点,还得到了原来没有掌握的PS版生产技术。DIC为了筹措收购资金,以全球性眼光,采用低息的瑞士法郎,经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筹集到了100亿日元。7年后的1986年,DIC又用5.5亿美元(当时折合780亿日元)收购了世界头号印刷油墨厂家美国的SK公司,对于这次大型收购,公司最高层领导的商谈起始于1985年的夏天。当时的SK方面表示:能卖6亿美元就行。当时日元和美元的汇率为250:1,所以这是一笔1500亿日元的大买卖。而另外,DIC想用3亿~3.5亿美元买下来,所以双方谈来谈去差别很大,颇费了一些时日。可是,1985年9月西方五国市场协会达成以后,日元急速升值。到1986年6月左右,日元和美元的比价达到158:1,于是双方以5.5亿美元(约合870亿日元)取得了一致意见,DIC收购了SK公司。收购SK公司是当时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外大型收购,正是由于日元的几次升值促使了这次收购。它作为一个充分发挥日元升值有益效应的无国界战略的事例,颇受世界瞩目。DIC收购所用资金的大部分,是靠在伦敦发行的2.5亿美元附有股份收买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筹集起来的,其实际利息只有2.1%。通常,靠贷款搞这样大宗的收购后,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因沉重利息负担而影响收益能力。然而,DIC通过低息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来筹集资金,避免了利息负担过重的弊端,成功地发挥出企业收购的优势。■ 问题:(1) DIC公司为什么在开始进行跨国经营时就认为收购当地优秀企业是跨国公司发展最好的手段?收购PM公司成功之处是什么?(2) DIC公司的筹资战略有何优势?
有两种方法可用于制造某种以抗拉强度为重要特征的产品,根据以往资料得知:第一种方法生产出产品抗拉强度的标准差为8Kg,第二种方法的标准差为10Kg。从两种方法生产的产品中各抽一个随机样本,样本容量分别为=32,=40,测得=50Kg,=44Kg,问这两种方法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平均抗拉强度是否有显著差别?(=005)